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歎譽阿練若①者,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今恒自歎譽阿練若行;其有誹謗阿練若者,則為誹謗我已。其有歎說ⓐ乞食,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能乞食者;其有謗毀[*]乞食,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說獨坐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能獨坐者;其有毀獨坐者,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譽一坐一食②者,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譽一坐一食者;其有毀ⓒ者,則為毀我已。若有歎說坐樹下者,則為ⓓ歎說我身無異。所以然者,我恒歎譽在樹下者;若有毀彼ⓔ在樹下者,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說露坐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露坐者;其有毀辱露坐者,則ⓗ毀辱我已。其有歎說空閑處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空閑處者;其有毀辱空閑處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說著五納衣③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著五納衣者;其有毀辱著五納衣者,則為毀辱我已。
「其有歎說持三衣④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持三衣者;其有毀辱持三衣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說在塚⑤間坐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在塜間坐者;其有毀辱在塚間坐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一食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一食者;其有毀辱一食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說日正中食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正中食者;其有毀辱[*]正中食者,則為毀辱我已。
「其有歎[*]說諸頭陀行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為毀辱我已。我今教諸比丘!當如大迦葉所行,無有漏失ⓝ者。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有此諸行。是故,諸比丘!所學常當如ⓞ大迦葉。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乞食+(者)【宋】*【元】*【明】*
「乞食」,宋、元、明三本作「乞食者」。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謗)+毀【宋】【元】【明】
「毀」,宋、元、明三本作「謗毀」。 大正藏無「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一坐一食)+者【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一坐一食者」。 大正藏無「一坐一食」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歎說=歎詠【宋】*【元】*【明】*
「歎說」,宋、元、明三本作「歎詠」。 「歎詠」,大正藏原為「歎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歎詠」。
ⓔ 在=坐【宋】【元】【明】
「在」,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 者何=然者【宋】【元】【明】
「者何」,宋、元、明三本作「然者」。 「然者」,大正藏原為「者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然者」。
ⓖ 說=詠【宋】【元】【明】【聖】
「說」,宋、元、明、聖四本作「詠」。 「詠」,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詠」。
ⓗ (為)+毀辱【宋】【元】【明】
「毀辱」,宋、元、明三本作「為毀辱」。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說=譽【宋】*【元】*【明】*
「說」,宋、元、明三本作「譽」。 「譽」,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譽」。
ⓙ 歎+(說)【宋】【元】【明】
「歎」,宋、元、明三本作「歎說」。 大正藏無「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為〕-【聖】
聖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為」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日)+正【宋】【元】【明】*
「正」,宋、元、明三本作「日正」。 大正藏無「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者〕-【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大〕-【聖】
聖本無「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大」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註解]
① 阿練若: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在這裡為「阿練若行」的簡稱,即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② 一坐一食: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離開座位就算結束用餐,不會再吃更多東西,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本經中提到「一坐一食」是戒律之一,但現存的出家戒律只要求過午不食,沒有強制要求日中一食,可能佛陀立了此戒後來放寬了規定。
③ 五納衣:撿拾被丟棄的衣物,清洗後縫製成的衣服,來源包括「道路棄衣、糞掃處衣、河邊棄衣、蟻穿破衣、破碎衣」這五種,也可指「火燒衣、水漬衣、鼠咬衣、牛嚼衣、嬭母棄衣」這五種。又譯作「糞掃衣」。穿五納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④ 三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包括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⑤ 塚:墳墓。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勿謗頭陀行
本經中佛陀以少欲知足的大迦葉尊者作為比丘們的榜樣,除了讚歎頭陀行,也表示毀謗頭陀行即是毀謗佛陀。
有同學提問:「為什麼這邊佛陀特別要大家別毀謗頭陀行?」
這或許是因為頭陀行者衣服破爛,甚至衣不蔽體,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一第1142經就記載:「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長鬚髮,著弊納衣,來詣佛所。[……]時,諸比丘見摩訶迦葉從遠而來,見已,於尊者摩訶迦葉所起輕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麁陋,無有儀容而來,衣服佯佯而來?』」
許多新人只看到一位衣衫藍縷、鬚髮沒剃的比丘,因此輕視大迦葉尊者。佛陀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就特別分半座給大迦葉尊者,要大迦葉尊者跟他一起坐,讓在場的新人們嚇了一跳,也學了一課,知道不可以貌取人,而要以少欲知足的比丘為榜樣。
另一方面,頭陀行者都是離群索居,除了乞食外不跟人打交道,在群體間有紛諍時,可能落單成為被毀謗的目標,類似後世有人為了強調菩薩行的殊勝而誤謗阿羅漢。或許也因此佛陀多次強調應以頭陀行的比丘為榜樣、切勿毀謗頭陀行,甚至強調有頭陀行在世則正法久住,樹立起「少欲知足」在佛教修行的核心地位,讓後世的弟子們有正確的修行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