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慳貪。是[*]故,諸比丘!當滅慳貪,我證汝等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慳貪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懃捨慳貪,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我+(今)【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今」。
  大正藏無「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汝=卿【宋】【元】【明】

  「汝」,宋、元、明三本作「卿」。
  「卿」,大正藏原為「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卿」。

(得)+阿那含【宋】【元】【明】,(成)+阿那含【聖】

  ????

[註解]

慳貪:吝嗇與貪心。「慳」是吝嗇,不捨得給別人東西;「貪」是貪心,想要更多而不滿足。

[對應經典]

  • Itivuttaka 5。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欲貪應該已包含了慳貪,為何這裡將捨離慳貪單獨列為一小經?」

因為《增壹阿含經》是許多經文的整理,依據名相的數字而排序。佛陀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場合,講述過捨離什麼可證得阿那含,這些記載在經典結集時整理在一起,成為本品,因此有部分重複的名詞並不奇怪。

《本事經》卷一〈一法品 1〉和《增壹阿含經》這幾品有許多對應的經文,在《本事經》中則列舉斷貪欲、瞋恚、癡、覆藏、惱、忿、恨、嫉、慳、耽嗜、慢、將害,則可證得阿那含,是更細部的列舉。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11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