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生聞①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瞿曇說言:『唯應施我,不應施餘人;施我得大果,非施餘人而得大果。應施我弟子,不應施餘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云何,瞿曇!作是語者,為實說耶?非為謗毀瞿曇乎?為如說說②、如法說③耶ⓐ?法次法說④,不為餘人以同法來訶責耶?」
佛告婆羅門:「彼如是說者,謗毀我耳。非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不致他人來以同法呵責。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應施於我,不應施餘;施我得大果報,非施餘人得大果報。應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然,婆羅門!我作如是說ⓑ者,作二種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⑤。婆羅門乃至士夫,以洗器餘食著於淨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施人?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
生聞婆羅門白佛言:「如是,瞿曇!我亦如是說,施持戒者得大果報,非施犯戒。」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黑若有白, 若赤若有色,
梨ⓒ雜⑥及金色, 純黃及鴿色,
如是等牸牛, 生ⓓ犢姝好者,
丁壯力具足, 調善行捷疾,
但使堪運重, 不問本生色,
人亦復如是, 各隨彼彼生,
剎利⑦婆羅門, 毘舍⑧首陀羅⑨,
旃陀羅⑩下賤, 所生悉不同,
但使持淨戒, 離重擔煩惱,
純一修梵行, 漏盡阿羅漢,
於ⓔ世間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者無智慧, 未甞聞正法,
施彼無大果, 不近善友故,
若習善知識, 如來及聲聞,
清淨信善逝, 根生堅固力,
所往ⓕ之善趣⑪, 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槃ⓖ, 大仙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耶」,宋、元、明三本作「非」。
ⓑ 「說」,宋、元、明三本作「語」。
ⓒ 「梨」,大正藏原為「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梨」。
ⓓ 「生」,大正藏原為「牛」,今依據高麗藏改作「生」。
ⓔ 「於」,宋本作「施」。
ⓕ 「往」,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往」。
ⓖ 「槃」,大正藏原為「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槃」。
[註解]
① 生聞:不曾聽過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聞」指聽過。
② 如說說:如實際上所說的而說。
③ 如法說:契合正法而說。
④ 法次法說:依著一個法、下一個法(次法)合於順序的說;指所說是正確的。
⑤ 障施者施、障受者利:障礙施主的布施,障礙受施者的利益。
⑥ 梨雜:斑駁雜色。
⑦ 剎利: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階級,掌管政治及軍事。又譯為「剎帝利」。
⑧ 毘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鞞舍」、「居士種」。
⑨ 首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工師種」。
⑩ 旃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四姓之下的賤民階級,最被輕視,以屠殺為業。
⑪ 善趣:好的往生處,即天、人等善道。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三第261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3〈婆羅門品6〉第58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5〈優婆塞品18〉第179經。
- 大正藏第101經《雜阿含經》第1經 。
- 《吐魯番出土梵文寫本》 SHT 95-96。
[讀經拾得]
佛陀並沒有說施佛教才能得福,但有說施持戒的人得福較多。
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經瞿曇彌經 (CBETA, T01, no. 26, p. 722, a19-c21),佛陀則有進一步說明「七施眾」(供養聖眾得大福)、「十四私施」(供養聖人得大福,尤其是解脫者)、及「三淨施」(施者或受者是清淨的,因此布施清淨),有興趣深究的同學可參照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