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2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四種良馬,有良馬駕以平乘①,顧其鞭影馳駃ⓐ②,善能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隨御者心③,是名。比丘!世間良馬第一之德。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影而自驚察,然以鞭杖ⓑ觸其毛尾則能驚速察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二良馬。復次,比丘!若世間良馬不能顧影,及觸皮毛能隨人心,而以鞭杖小侵皮肉④則能驚察,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比丘!第三良馬。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其鞭影,及觸皮毛,小侵膚肉,乃以鐵錐刺身,徹膚傷骨,然後方驚,牽車著路,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四良馬。
「如是於正法、律有四種善男子。何等為四?謂善男子聞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聞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顧影則調,是名第一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見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毛尾,能速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二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見聚落、城邑有善知識及所親近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膚肉,然後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於聖法、律而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親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於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厭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侵肌徹骨,然後乃調,隨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於聖法、律能自調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駃」,宋、元、明、聖四本作「駚」。
ⓑ 「杖」,宋本作「扙」。
ⓒ 大正藏無「第三」二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註解]
① 平乘:好車。
② 顧其鞭影馳駃:看到那鞭子的影子就會疾速奔跑。「駃」音義同「快」,疾速、迅速。
③ 善能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隨御者心:善於觀察駕馭者的情況,要開得慢或開得快、要向左還是向右,都能配合駕馭者的心意。
④ 小侵皮肉:稍微觸及皮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第一等的修行人,聽說外地有人老苦、病苦、死苦,就會起驚悚心,發覺無常的可怕,因此生起正確的思惟而精進修行。
第二等的修行人,聽了沒感覺,要看到外地有人老苦、病苦、死苦,才會精進修行。
第三等的修行人,聽說、看到外地有人老苦、病苦、死苦,都沒有感覺,要看到自己親友老苦、病苦、死苦,才會精進修行。
第四等的修行人,不見棺材不掉淚,要自己受到了老苦、病苦、死苦時,才會精進修行。
佛陀未出家前生長在無憂無慮的環境,只因為見到了城門邊的生、老、病、死,就精進修行直到證悟,實在是上等的修行人。
我們自己是第幾等的修行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