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85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難提優婆塞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聖弟子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為放逸?為不放逸?」

佛告難提:「若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我說此等為凡夫數。若聖弟子不成就者,為放逸,非不放逸。難提!若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而不上求,不於空閑林中,若露地坐,晝夜禪思,精勤修習,勝妙出離,饒益隨喜;彼不隨喜已,歡喜不生,歡喜不生已,身不猗息,身不猗息已,苦覺則生,苦覺生已,心不得定,心不得定者,是聖弟子名為放逸。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如是,難提!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其心不起知足想。於空閑林中,樹下露地,晝夜禪思,精勤方便,能起勝妙出離隨喜;隨喜已,生歡喜,生歡喜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心則定。若聖弟子心定者,名不放逸。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難提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禮佛足而去。

[校勘]

「難提」,巴利本作 Nandiya。

「非」,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非」。

[註解]

一切時不成就:任何時候都不具足。

凡夫數:屬於凡夫一類。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凡夫完全沒有五根。佛弟子縱使有四不壞淨(即成就五根中的信根甚至念根),仍必須精進成就五根,否則仍算是放逸。

由此可知縱使佛弟子對佛、法、僧之一有深厚的信心,或是持戒清淨,但不精進修行以致於無法得定,都還是不夠的。

成就了四不壞淨的佛弟子,進而成就五根及七覺支,則是真正的不放逸。

本經經文和五根、七覺支的對應關係,如下表所示:

本經經文五根七覺支
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信根、念(佛法僧戒)根念覺支、擇法覺支
其心不起知足想。於空閑林中,樹下露地,晝夜禪思,精勤方便,能起勝妙出離隨喜精進根精進覺支
隨喜已,生歡喜,生歡喜已,身猗息喜覺支
身猗息已,覺受樂猗覺支
覺受樂已,心則定定根定覺支
(沒有對應慧根)(沒有對應捨覺支)

本經強調完成「五根」的重要性,下一經(第856經)強調完成「四不壞淨」的重要性,南傳《相應部尼柯耶》〈預流相應55〉第40經難提經經文類似,則強調完成「四預流支」(四個證得初果的要素)的重要性。根據本卷第843經,四預流支能成就四不壞淨,因此南北傳這三小經之間雖然強調的重點不同,義理仍是互相銜接的。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