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85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迦聚落繁耆迦精舍。爾時,那梨迦聚落多人命終。

時,有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那梨迦聚落乞食,聞那梨迦聚落罽迦舍優婆塞命終,尼迦吒、佉楞迦羅、迦多梨沙婆、闍露、優婆闍露、梨色吒、阿梨色吒、跋陀羅、須跋陀羅、耶舍耶輸陀、耶舍欝多羅悉皆命終。聞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眾多比丘晨朝入那梨迦聚落乞食,聞罽迦舍優婆塞等命終。世尊!彼等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天上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諸比丘白佛:「世尊!復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復有五百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皆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於彼天上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復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皆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當受一生,究竟苦邊。」「此那梨迦聚落,復有五百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告諸比丘:「汝等隨彼命終、彼命終而問者,徒勞耳,非是如來所樂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為奇?佛陀只是發現本來就存在的真理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來自知成等正覺,顯現演說,分別開示。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陰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苦陰滅。今當為汝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那梨迦」,巴利本作 Nātika。

「繁耆迦精舍」,巴利本作 Giñjakāvasatha。

聖本無「爾」字。

「罽迦舍優婆塞」,巴利本作 Kakkaṭa upāsaka。

「尼迦吒」,巴利本作 Nikata。

「佉楞迦羅」,巴利本作 Kāliṅga. Kālakata。

「迦多梨沙婆」,巴利本作 Katissaha。

「聽」,大正藏原為「聰」,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聽」。

[註解]

那梨迦聚落:村落名,位於跋耆國拘利村至鞞舍離的路上,附近有牛角娑羅林。又譯為「那梨聚落」、「那陀村」、「那提」。

法性常住:事物的本質是永遠一樣的,也就是說真理(緣起法)是永遠一樣的。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說「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表示不管佛陀是否出世,真理(緣起法)是永遠一樣的,佛陀只是發現本來就存在的真理。這也等同卷十二第299經所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CBETA, T02, no. 99, p. 85, b24-26)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