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6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時,有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眾多年少翼從,白馬、白車、白、白鞭,頭著白帽、白傘蓋,手執白拂,著白衣服、白瓔珞,白香塗身,翼從皆白,出舍衛城,欲至林中教授讀誦。眾人見之咸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

時,尊者阿難見婆羅門眷屬、眾具一切皆白,見已,入城乞食。還精舍,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眷屬、眾具一切皆白,眾人唱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云何?世尊!於正法、律,為是世人乘?為是婆羅門乘?」

佛告阿難:「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戒為法軛,  慚愧為長
 正念善護持,  以為善御者,
 捨三昧為,  智慧精進輪,
 無著忍辱鎧,  安隱如法行,
 直進不退還,  示之無憂處,
 智士乘戰車,  摧伏無智怨。」

[校勘]

「住」,宋、元、明三本作「在」。

「生聞」,巴利本作 Jānusoṇi。

「生聞」,聖本作「生問」。*

「鞚」,大正藏原為「控」,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鞚」。

「婆羅門乘」,巴利本作 Brahmayāna。

「正法律」,巴利本作 Dhammavinaya。

「縻」,聖本作「養」。

「示」,大正藏原為「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示」。

[註解]

生聞:不曾聽過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聞」指聽過。

翼從:隨從。

鞚:拴在馬脖子上,用以控制馬的皮帶或繩索。「鞚」讀作「控」。

傘蓋:傘狀的陳設,可遮陽、擋雨、擋灰塵、或作裝飾。

婆羅門乘:最高級的運輸工具。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梵乘」。

世人乘:一般人的運輸工具。

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正法和戒律的運輸工具、天上的運輸工具、最高級的運輸工具、豪華的運輸工具。

煩惱軍:如大軍壓境般的煩惱。

縻:牽引牛的繩子。讀音同「迷」。

轅:車前用來套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左右各一。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八正道是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能讓人到彼岸,因此本經說八正道是「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是最棒的運輸工具。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