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族姓子捨諸世務,出家學道,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是出家,而於其中,有愚癡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攝其念,觀察女人少壯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馳取相①,趣色欲想,為欲心熾盛,燒心燒身,返ⓑ俗還戒而自退沒②。厭離俗務,出家學道而反染著,增諸罪業而自破壞,沈翳沒溺。
「有五種大樹,其種至微,而樹ⓒ生長巨大,而能映障③眾雜小樹,蔭翳萎悴④,不得生長。何等為ⓓ五?謂揵遮耶ⓔ樹⑤、迦捭多羅ⓕ樹⑥、阿濕波他ⓖ樹⑦、優曇鉢羅ⓗ樹⑧、尼拘留他ⓘ樹⑨。如是五種心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節,能令諸節蔭覆墮臥。何等為五?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睡眠、掉悔、疑蓋漸漸增長,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
「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已,轉成不退。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如是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已,轉成不退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無「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返」,宋、元、明、聖四本作「反」。
ⓒ 「樹」,宋、元、明三本作「漸」。
ⓓ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揵遮耶」,巴利本作 kacchaka。
ⓕ 「迦捭多羅」,巴利本作 Kapitthaka。
ⓖ 「阿濕波他」,巴利本作 Assattha。
ⓗ 「優曇鉢羅」,巴利本作 Udumbara。
ⓘ 「尼拘留他」,巴利本作 Nigrodha。
ⓙ 「若」,宋、元二本作「苦」。
[註解]
① 心馳取相:心奔馳於外境、執著於外相。
② 退沒:墮落。
③ 映障:遮蔽障礙。
④ 蔭翳萎悴:陽光被遮擋了而枯萎、長不好。
⑤ 揵遮耶樹:紅椿樹,為楝科香椿屬的落葉大喬木,株高可達三十五公尺,基部有板根。
⑥ 迦捭多羅樹:梨樹,株高可達二十公尺。
⑦ 阿濕波他樹:菩提樹的別名,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二十公尺。
⑧ 優曇鉢羅樹: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羅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⑨ 尼拘留他樹:孟加拉榕,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婁陀樹、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律樹。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修習多修習」七覺支,能夠達到不退轉的程度,這是因為七覺支圓滿後能證悟,而且七覺支修得好時,自然沒有五蓋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也呼應本卷第705經說五蓋是「退法」、七覺支是「不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