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於一面坐。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質多羅長者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請諸上座言:「唯願諸尊受我薄食①。」時,諸上座默然受請。
時,彼長者知諸上座默然受請已,禮足而去,還歸自家,辦種種飲食,敷床座,晨朝遣使白:「時到。」
時,諸上座著衣持鉢,至長者舍,就座而坐,長者稽首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所謂種種界②,云何為種種界?」
時,諸上座默然而住③。如是再三。
爾時,尊者梨犀達多ⓐ眾中下坐④,白諸上座比丘言:「諸尊者ⓑ!我欲答彼長者所問。」
諸上座答言:「可。」
長者質多羅即問言:「尊者!所謂種種界,何等種種界?」
梨犀達多答言:「長者!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耳界異、聲界異、耳識界異;鼻界異、香界異、鼻識界異;舌界異、味界異、舌識界異;身界異、觸界異、身識界異;意界異、法界異、意識界異。如是,長者!是名種種界。」
爾時,質多羅長者下種種淨美飲食供養。眾僧食已,澡嗽⑤、洗鉢訖,質多羅長者敷一卑床⑥,於上座前坐聽法。
爾時,上座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時,諸上座於路中語梨犀達多:「善哉,善哉,梨犀達多比丘!汝真辯捷ⓓ,知時ⓔ而說,若於餘時,汝應常如此應⑦。」
時,諸上座聞梨犀達多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梨犀達多」,巴利本作 Isidatta。
ⓑ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異」,聖本作「異異」。
ⓓ 「捷」,明本作「揵」。
ⓔ 「時」,大正藏原為「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時」。
[註解]
① 薄食:微薄的食物供養。這是質多羅長者自謙的講法。
② 界:差別、分類。
③ 默然而住:不發一語,保持沉默。
④ 下坐:資淺;出家九年以內。又譯為「下座」。
⑤ 澡嗽:洗手、漱口。
⑥ 卑床:矮的座位。
⑦ 若於餘時,汝應常如此應:以後在其他時候,你也可以常這麼應答。(也就是說讚同梨犀達多尊者的應答)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質多羅長者問什麼是種種界,為什麼上座比丘們答不出來?為什麼梨犀達多尊者以十八界作答?」
有興趣探究的同學,可參考《雜阿含經》「界相應」(卷十六第444~454經,卷十七第455~465經)的脈絡。在「界相應」中,佛陀在卷十六第444經表示:「當知諸界,其數無量」,有無數的界(差別、分類)。之後的經文則收斂到以「十八界」等修行能入手的界為主,以觀察身心運作的因緣。
有無數的界,或許因此上座比丘一時也不知從何下手回答,而梨犀達多尊者則效法佛陀說法的脈絡,以「十八界」作為範例而解說,讓質多羅長者有個分析感官運作的下手處。
如果對於感官運作的分析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參閱《雜阿含經》卷八等「六入處相應」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