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17 第48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非沙門、非婆羅門,不同沙門、不同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非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者,彼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沙門、非沙門,如是沙門數、非沙門數亦如是。

[校勘]

大正藏無「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沙門之沙門:修行人當中真正的修行人;修行人當中最優秀的修行人。「沙門」在古代印度原泛指傳統婆羅門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婆羅門之婆羅門:修行人當中真正的修行人;修行人當中最優秀的修行人。「婆羅門」原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佛陀則表示婆羅門不應以出生來界定,而要以行為來界定,因此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對應經典]

 

回到《雜阿含經》卷17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