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14 第35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不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思量:思慮、量度。其中「思」即意志活動、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見的一種行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意圖」。

彼使攀緣識住:那煩惱是「識」攀緣而生長的依止處。這語法可參見卷二第39經的「四識住」。其中「使」指煩惱,煩惱能驅使人,因此又稱「使」。「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緣識住」於相當的南傳經文中作「凡意圖,凡計畫,凡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則有那識存續的根據地;當有根據地時,就有識的依止處」。

攀緣識住:識所攀緣而生長的依止處,即煩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中提到的「思量、妄想」可以說是「無明」狀態下的「行」,因此在本經中至少提到了十二因緣中的第一至三支,以及後續的第十一、十二支:

  • 禪師教我們吃飯時專心吃飯,走路時專心走路,即能減少妄想的產生,少些「攀緣識住」,也就是卷十三第 312 經說的「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

回到《雜阿含經》卷14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