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5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①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②無常、有為、心所緣生③、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去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斷智,是名七十七種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① 非餘生緣老死:沒有「生」,也就沒有「老死」。
② 法住智:(體會)緣起法住(於一切)的智慧,也就是前述的六個智慧。
③ 心所緣生:由心(識)的條件而生起。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的七十七種智,可由 11 乘上 7 而數出,針對十二因緣中由一支緣生下一支的十一種關係,觀察思維每一種關係的七種智:
- 「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 「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 「過去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 「過去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 「未來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 「未來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 「法住智(也是)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
相當的南傳經文中,第七種智是「對於緣起法的體會(法住智;前六智)也是無常、不能執著的」。
南傳註釋書也表示這是指「了解法住智也是無常的」,而稱之為「對觀智的反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陀問須菩提:「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後來佛陀更說:「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8, no. 235, p. 751, a20-21)
以上這段經文與本經七十七種智中的「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同的義理在《阿含經》時而可見,例如《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眾生居品44〉:「漏盡阿羅漢[……]至於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壞婬、怒、癡之所致也。」(CBETA, T02, no. 125, p. 766, b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