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3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憂行。云何為六?諸比丘!若眼見色憂,於彼色處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憂,於彼法處行。諸比丘!是名六憂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法處」,宋、元二本作「處法」。

[註解]

六憂行:六根對六境時,心遇違逆的境界而有的造作。例如耳聽警報而心擺在警報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憂近伺察」。

[對應經典]

  • 參考 南傳《長部尼柯耶》第33經。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身處負面的情境時,特別容易想罵人。這是屬於受陰(意根的「憂受」),還是行陰(意根的「憂行」)?」

身心的運作是因緣和合的,處在一個令人憂惱的環境時,意根會有「憂受」,此時凡夫會本能地起「憂行」,甚至進而起瞋心罵人而造業。「受」只是單純的感受,而「行」則是造作、造業,會造成後續的苦果。

有修行練習正念的人,則在「憂受」時,會有自覺而正思惟,試著以更有智慧的方法應對。

例如來人做錯了事,許多人會生氣罵人,修行人則會(心念處)發現起了瞋心而失去客觀性,或(念戒)警覺到罵人會犯戒。有了正思惟,就能用更週全、更有效的方法應對。

從神經科學對大腦運作機制的研究來看,一般人在遇到負面的情境時,大腦的運作很容易退回動物的本能反應。正念的練習則能加強「左前額葉皮質」抑制腦中「杏仁核」(和負面的情緒及壓力有關)活化的迴路,幫助個體即時從挫折中恢復。這樣的練習有助於改善大腦的結構,也可說修行是一種心智的鍛鍊,持續地鍛鍊有助於如實知見,並作出恰當反應。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