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①耶?」
佛告婆羅門:「我說此是無記②,自作自覺,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他作他覺③耶?」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非自作自覺、非他作他覺,因緣說離於斷常二邊自作自覺則墮常見④,他作他覺則墮斷見⑤。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校勘]
ⓐ 「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巴利本作 Ete ubho ante anupagamma majjhena Tathāgato dhammaṃ deseti。
[註解]
① 自作自覺:自己所作、自己所受。指世間苦樂等一切,都是我自己所作的,造業者即受報者。
② 無記:不加以討論或回答。
③ 他作他覺:他人所作、(另外的)他人所受。指世間苦樂等一切,都是他人所作的,造業者和受報者不同。
④ 常見:認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變的見解。例如認為有「真我」或「造物主」永恆不變的見解。又稱為「有見」。
⑤ 斷見:斷滅的見解。例如認為「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一無所有」的見解。又稱為「斷滅見」、「無見」。
[對應經典]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因緣相應12〉第46經異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67。
[讀經拾得]
本卷先前第288經也說苦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而是因緣生滅。
這些外道認為的「自作自覺」、「他作他覺」,都是以「我」為中心,而對世間的本質進行臆測。佛教則是從緣起來看世間,了知世間因緣生、因緣滅,而不是以「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