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③,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④起居已,却坐一面⑤,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⑥。』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⑦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⑧,得法眼淨⑨。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⑩。從座ⓕ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⑪。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⑫。」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校勘]
ⓐ 「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巴利本作 Rājagaha Veḷuvana Kalandakanivāpa。
ⓑ 「輸屢那」,巴利本作 Soṇa。
ⓒ 「我勝、我等、我劣」,巴利本作 Seyyo ham asmīti Sadiso hamasmīti Hīno hamasmīti。
ⓓ 「苦耶」,元本作「若苦」。
ⓔ 「苦」,元本作「若」。[*]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而」,宋、元、明三本作「已」。
[註解]
①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聞名。又譯為「舍利子」,因為他的母親名叫「舍利」。
② 耆闍崛山:為音譯,義譯為「靈鷲山」,因山頂似鷲頭、且山中多鷲而得名。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角。
③ 輸屢那:為音譯,義譯為「二十億耳」,善彈琴。後來出家證得阿羅漢,成為尊者二十億耳,以「精進第一」聞名。
④ 問訊:問候請安。
⑤ 却坐一面:在一旁坐下。又譯為「退坐一面」。
⑥ 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在無常的、變化的、不安穩的色上,說「我較優越」,或認為「我是等同的」,或認為「我較差」。
⑦ 計:思量分別。
⑧ 遠塵離垢:遠離塵垢。塵垢在此特指「見惑」(見道所斷的惑),斷了見惑而得正見,稱作「得法眼淨」,證得初果。
⑨ 法眼淨: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初果聖者即有法眼淨。
⑩ 無所畏:了然於心,有自信而無所畏懼。
⑪ 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
⑫ 三寶:佛陀、佛法、聖眾(僧)的合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修行人一定是謙虛的,不過「無我」並不僅僅是「謙虛」,此經中提到的「我勝、我等、我劣」都是基於「我見」而有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