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①、義說②。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十二因緣各支的解說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③、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④。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⑤。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⑥。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⑦。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⑧。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⑨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⑩,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在「生」字之前有一「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柱」,宋、元、明三本作「任」。
[註解]
① 法說:佛法的原理。例如如實知見的緣起法。
② 義說:義理的分別。例如緣起各支的個別解說。
③ 習不習:該親近、不該親近。另譯作「可習法、不可習法」。
④ 身行、口行、意行:身體的造作、言語的造作、意念的造作。「行」指造作;業;潛在形成力。
⑤ 不苦不樂受:不是苦、也不是樂的感受。又譯為「捨受」。
⑥ 欲愛、色愛、無色愛:欲界眾生(感官之欲)的渴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
⑦ 欲取、見取、戒取、我取:執著欲貪,執著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執著認為「有我」。其中「取」即執著。
⑧ 欲有、色有、無色有:欲界的存在、色界的存在、無色界的存在。「有」表示生命的存在、積集的善惡業。
⑨ 四體:四肢。
⑩ 造行艱難羸劣:動作、行為艱難瘦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將十二因緣展開,一一舉例解說各支的意義,整理如下表:
第幾支 | 名稱 | 解說 | |
---|---|---|---|
1 | 無明 | 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 | |
2 | 行 | 身行、口行、意行 | |
3 | 識 |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
4 | 名色 | 五陰 | |
5 | 六入處 | 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 |
6 | 觸 |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 |
7 | 受 |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
8 | 愛 | 欲愛、色愛、無色愛 | |
9 | 取 | 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 |
10 | 有 | 欲有、色有、無色有 | |
11 | 生 | 出生 | |
12 | 老死 | 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