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50 第133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十力迦葉住王舍城仙人窟中。時,有獵師名曰尺只,去十力迦葉不遠,張網捕鹿。爾時,十力迦葉為彼獵師哀愍說法。時,彼獵師不解所說。時,十力迦葉即以神力,指端火然,彼猶不悟。

爾時,仙人窟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深山中獵師,  少智盲無目,
 何為非時說,  薄德無辯慧,
 所聞亦不解,  明中亦無見,
 於諸善勝法,  愚癡莫能了,
 正使燒十指,  彼終不見諦。」

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尊者十力迦葉即默然住。

 

[註解]

十力迦葉:比丘名,可能為五比丘之一的「婆破」尊者的另譯。

哀愍:悲憫。

非時說:時機不適當的說法。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世尊不與世間諍

世尊是應機說法而因材施教的,所以並沒有和誰諍論的必要,也不會強拉著人來聽法。《雜阿含經》卷2第37經提到,佛陀隨緣應和世間智者合乎佛法的部分,而不應和其不合乎佛法的部分。然而若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就沒辦法了。

  • 為人說法,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如《長阿含經》卷八第9經眾集經提到的「五喜解脫」的第(3)。這五者,每一種都能讓人得禪定,進而解脫。

(1) 聞法歡喜。
(2) 受持諷誦,亦復歡喜。
(3) 為他人說,亦復歡喜。
(4) 思惟分別,亦復歡喜。
(5) 於法得定,亦復歡喜。

《雜阿含經》卷8第200經也提到,世尊見羅睺羅還沒有心解脫、慧解脫,就叫尊者先去為別人解說「五陰」;解說過後,還沒解脫,就再為人解說「六入」;再沒解脫,就再為人說「緣起」。而後尊者繼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終於圓滿證得阿羅漢。

  • 為人說法的原則,可依照菩薩四攝法 & 四法句 & 示教照喜

本經中,十力迦葉尊者對那位正在造惡業,後必受惡報的獵人生起同情心,想為他說法,可惜當時獵人完全聽不進去,顯然並不是說法的最佳時機。

菩薩四攝法:《雜阿含經》卷26第668經提到,最好的菩薩四攝法包括了:(1)法施,(2)愛語,(3)行利,(4)同利。其中的(2)愛語就是當「善男子樂聞」時,能「應時說法」,而不是不觀察時機,硬要對牛彈琴。

四法句:另外,《雜阿含經》卷45第1218經也提到,為人說法的原則,應該依照「四法句」:(1)善說,(2)愛說,(3)諦說,(4)法說。

對照到同經中婆耆舍尊者的偈,「四法句」的涵義可能接近於:
(1)善說:所說的法,不會令自己惱迫,也不會讓對方不安。
(2)愛說:所說的法,能勸使對方歡喜而離惡。
(3)諦說:所說的法,是實實在在,自己知道才說的。(??)
(4)法說:所說的法,是依照正法律,而能順趣於涅槃的。

示、教、照、喜:示、教、照、喜,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又稱為「示、教、利、喜」: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

回到《雜阿含經》卷50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