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47 第124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當專心方便,隨時思惟三相。隨時思惟三相,不偏其中一相云何為三?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於是處其心下劣。若復一向思惟舉相,則於是處掉亂心起,若復一向思惟捨相,則於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

「以彼比丘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故,心則正定,盡諸有漏。如巧金師、金師弟子以生金著於爐中增火,隨時扇韛,隨時水灑,隨時俱捨。若一向鼓韛[*]者,即於是處生金焦盡。一向水灑,則於是處,生金堅強。若一向俱捨,則於是處生金不熟,則無所用。是故,巧金師、金師弟子於彼生金隨時鼓韛[*],隨時水灑,隨時兩捨。如是生金,得等調適,隨事所用。如是,比丘!專心方便,時時思惟,憶念三相,乃至漏盡。」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隨時思惟」,宋、元、明三本作「思惟隨時」。

「韛」,明本作「鞴」。[*]

[註解]

扇韛:以風箱吹風。「韛」是古代用來鼓風吹火的皮囊,俗稱風箱,讀音同「拜」。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講說如何調整以讓心達到正定的方法,隨時思惟的三相如下圖所示:

《長阿含經》卷八第9經眾集經也有提到這三相:「復有三法,謂三相:止息相、精勤相、捨相。」(CBETA, T01, no. 1, p. 50, b2-3)

只去修行「止」不加作意,則不行於道,其行不得成就;只修「舉」,不加觀察,燥動前進,離於經軌,其行不得成就;只修「捨」於動靜間無有作用,其行不得成就。

  • 煉金的譬喻 vs 七覺支的對治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14經提到,七覺支的修行雖然有次第,不過也能彈性增減,以便在不同的學習狀況下產生適當的對治。也能和本經的煉金譬喻相對照。

本經,煉金的譬喻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14經,七覺支的對治 《中阿含經》卷一〈七法品1〉第1經善法經,比丘知時
小火的時候(心微劣猶豫) 要搧風點火增溫:隨時思惟「舉相」,以免金子太硬。要加乾柴增溫:應對治以「擇法、精進、喜」覺支 知時修高相
大火的時候(掉心猶豫) 要灑水降溫:隨時思惟「止相」,以免金子燒焦。要加焦炭降溫:應對治以「猗、定、捨」覺支 知時修下相
火剛好的時候 要保持現狀:隨時思惟「捨相」。但也不能一直什麼都不做,以免金子不熟。 念覺分,一切兼助 知時修捨相

回到《雜阿含經》卷47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