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23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謂不放逸善法。不放逸善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
「大王!譬如世間所作麁業①,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不放逸善法亦復如是。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法願滿足。如力。如是種子、根、堅ⓓ、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是故,大王!當住不放逸,當依不放逸。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已,夫人當作是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今亦當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如是夫人,如是大臣、太子、猛將亦如是。國土人民應當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夫人、太子、大臣、猛將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等亦應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大王!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夫人、婇ⓔ女亦能自保,庫ⓕ藏財寶增長豐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稱譽不放逸, 毀呰ⓖ②放逸者,
帝釋不放逸, 能主忉利天。
稱譽不放逸, 毀呰[*]放逸者,
不放逸具足, 攝持於二義:
一者現法利, 二後世亦然,
是名無間等, 甚深智慧者③。」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大正藏在「足」字之下有一「得」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世」,宋、元、明三本作「法」。
ⓒ 「世」,宋、聖二本作「法」。
ⓓ 「堅」,宋、元、聖三本作「堅堅」。
ⓔ 「婇」,聖本作「綵」。
ⓕ 「庫」,大正藏原為「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庫」。
ⓖ 「呰」,明本作「訾」。[*]
[註解]
① 麁業:農業。
② 呰:毀謗。
③ 是名無間等,甚深智慧者:(不放逸具足的人)叫做有洞察的甚深智慧的人。「無間等」即洞察,即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以智慧觀察,又譯作「現觀」。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是名為健夫,明哲之所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現觀利益的堅固者被稱為『賢智者』」。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學生努力讀書、不翹課,而能有好成績;上班族努力工作、不翹班,而能有好的工作成果;學佛者努力修行、不放逸,修行才能有所成就。因此不放逸對於世間或出世間法都很重要,而能為現世及後世都帶來利益。
- 不放逸能讓人不沈迷於五欲,如《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七〈邪聚品35〉第4經所說:「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云何為五?所謂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夫愚癡之人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者,不能得度波旬境界。若賢聖弟子成就一力,勝爾許力。云何為一力?所謂無放逸力。設賢聖弟子成就無放逸者,則不為色、聲、香、味、細滑之所拘繫。以不為五欲所繫,則能分別生、老、病、死之法,勝魔五力,不墮魔境界,度諸畏難,至無為之處。」(CBETA, T02, no. 125, p. 699, b7-15)
- 關於不放逸能增長一切善法的其他諸多比喻,可參考卷三十一第882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