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22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聞世尊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①,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為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②耶?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耶?」
佛告大王:「彼如是說,是真諦說,非為虛妄。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雖復世尊作如是說,我猶故不信。所以者何?此間有諸宿重沙門、婆羅門,所謂富蘭那迦葉ⓓ③、末迦利瞿舍梨子ⓔ④、刪闍耶毘羅胝ⓕ子ⓖ⑤、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⑥、尼乾陀若提子⑦,彼等不自說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得世尊幼小年少,出家未久,而便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王:「有四種雖小而不可輕。何等為四?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剎利形相具, 貴族發名稱,
雖復年幼稚, 智者所不輕。
此必居王位, 顧念生怨害ⓙ,
是故難可輕, 應生大恭敬。
善求自護⑧者, 自護如護命,
以平等自護, 而等護於命。
聚落及空處, 見彼幼龍者,
莫以小蛇故, 而生輕慢想。
雜色小龍形, 亦應令安樂,
輕蛇無士女, 悉為毒所害。
是故自護者, 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 而等護於彼。
猛火之所食, 雖小食無限,
小燭亦能燒, 足薪則彌廣。
從微漸進燒, 盡聚落城邑,
是故自護者, 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 而等護於彼,
盛火之所焚, 百卉蕩燒盡。
滅已不盈縮, 戒火還復生,
若輕毀比丘, 受持淨戒火。
燒身及子孫, 眾災流百世,
如燒多羅樹, 無有生長期。
是故當自護, 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 而等護於彼。
剎利形相具, 幼龍及小火,
比丘具淨戒, 不應起輕想。
是故當自護, 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 而等護於彼。」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波斯匿王」,巴利本作 Pasenadi。
ⓑ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a。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巴利本作 Anuttara sammāsambodhi。
ⓓ 「富蘭那迦葉」,巴利本作 Purāṇa-Kassapa。
ⓔ 「末迦利瞿舍梨子」,巴利本作 Makkhali-Gosāla。
ⓕ 「胝」,聖本作「低」。
ⓖ 「刪闍耶毘羅胝子」,巴利本作 Sañjaya-Belaṭṭhiputta。
ⓗ 「阿耆多枳舍欽婆羅」,巴利本作 Ajita-Kesakambala。
ⓘ 「迦羅拘陀迦栴延」,巴利本作 Kakudha-Kaccāyana。
ⓙ 「害」,聖本作「苦」。
[註解]
①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② 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如實際上所說的而說,契合正法而說,依從正法來說。指所說是正確的。
③ 富蘭那迦葉:外道六師之一,否認善、惡的業報,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種種惡事不會有罪報;作種種善事,也不會有好報。可說是無因果、無道德論者。又譯為「不蘭迦葉」。
④ 末迦利瞿舍梨子:外道六師之一,主張一切皆是命定,苦樂於輪迴中不增不減,輪迴的時間盡了自然得解脫,被稱為「邪命外道」。 另譯為「末迦利瞿舍梨子、末迦梨瞿舍利子、末迦利憍舍梨、摩息迦利瞿舍利子、瞿耶樓」。
⑤ 刪闍耶毘羅胝子:外道六師之一。認為所謂真理只不過是主觀上以為是真的,要不陷於主觀的執著,最穩當的做法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場。這一派沒有自己固定的主張,而是仗著語言的技巧去駁倒對手,如同中國的「白馬非馬論」一般。可說是懷疑論、不可知論者。又譯為「刪闍耶毘羅坻子」、「散闍耶毘羅胝子」、「散若夷毘羅梨沸」、「先闍那毘羅胝子」、「娑若鞞羅遲子」、「薩若毘耶梨弗」、「先比盧持」。
⑥ 迦羅拘陀迦栴延:外道六師之一,認為眾生的存在有七種成分是真實的:地、水、火、風、苦、樂、命。這七種成分不必靠任何條件產生,而能安住不變。因此,縱使用刀砍頭,也不會死,因為刀只是在七法之中穿過罷了。因此也沒有揮刀的人,也沒有被砍的人,否定善惡觀念、道德觀念。可說是無因論的實有論者。又譯為「伽拘羅迦氈延」、「婆浮陀伽旃那」、「波休迦栴」。
⑦ 尼乾陀若提子:外道六師之一。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須以苦行償還,要脫離輪迴,必須修苦行,等苦行成就、舊業消滅,新業不生時,生命就回復清淨,捨離肉體、獲得解脫。此派與其餘五派相比,較類似佛教提倡修行,但主張命與非命二元論,而不是因緣論,所主張的極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對的。又譯為「尼揵陀若提子」、「尼乾子」、「尼揵子」、「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
⑧ 自護:另譯為「自防護」,「守護自己的根門」、「守護自己的心」的意思。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