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17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於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行處、住處逆防閉已,隨其行處、住處,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云何名為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多聞聖弟子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
「云何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譬如近一聚落,邊有深坑,滿中盛火,無有煙焰。時,有士夫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惡死。彼作是念:『此有火坑,滿中盛火,我若ⓐ墮中,必死無疑。』於彼生遠、思遠、欲遠。如是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若行處、住處逆防逆知①,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譬如聚落邊有柰ⓑ林,多諸棘刺,時,有士夫入於林中,有所ⓒ營作②。入林中已,前後左右上下盡有棘刺。爾時,士夫正念而行、正念來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視、正念屈身。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壞身故。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執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觀察。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聖法、律。
「云何利刺傷聖法、律?謂可意愛念之色,是名利刺傷聖法、律。云何是可意愛念之色傷聖法、律?謂五欲功德,眼識色生愛念,長養欲樂;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生愛念,長養欲樂,是名可愛念色傷聖法、律;是名多聞聖弟子所行處、所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間貪、憂、不善法ⓔ以漏其心。
「或時多聞聖弟子失ⓕ於正念,生惡不善覺,長養欲、長養恚、長養癡,是鈍根;多聞聖弟子雖起集滅,以欲覆心。譬如鐵丸,燒令極熱,以少水灑,尋即乾消,如是多聞聖弟子鈍根生念,尋滅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行,如是住。若王、大臣若親往詣其所,請以俸祿,語言:『男子!何用剃髮,執持瓦器,身著袈裟,家家乞食為?不如安慰服五欲樂,行施③作福。』云何?比丘!多聞聖弟子,國王、大臣、諸親檀越④請以俸祿,彼當還戒、退減以不?」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故,見火坑,譬五欲,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若復為國王、大臣、親族請以俸祿,還戒、退減,無有是處。」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彼多聞聖弟子其心長夜臨趣、流注、浚輸ⓖ⑤,向於遠離,向ⓗ於離欲,而於涅槃,寂靜捨離,樂於涅槃;於有漏處,寂滅清涼。若為國王、長者、親族所請,還戒、退減者,無有是處,餘得大苦。譬如恒河,長夜臨趣、流注、浚輸[*]東方,多眾斷截,欲令臨趣、流注、浚輸[*]西方,寧能得不?」
答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恒水⑥長夜流注東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彼諸大眾徒辛苦耳。如是多聞聖弟子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於遠離,乃至欲令退減,無有是處,徒辛苦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若」,聖本作「復」。
ⓑ 「柰」,大正藏原為「㮈」,聖本作「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柰」。
ⓒ 「有所」,明本作「所有」。
ⓓ 「令」,聖本作「大」。
ⓔ 「法」,聖本作「不法」。
ⓕ 「失」,大正藏原為「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失」。
ⓖ 「輸」,聖本作「輪」。[*]
ⓗ 「向」,聖本作「欲」。
[註解]
① 逆防逆知:「逆」是預先的意思。逆防逆知是指預先知道而能預防。
② 有所營作:有事情要辦。
③ 行施:布施。
④ 檀越:為音譯,義譯為「施主」,施與僧眾衣食等的人。
⑤ 臨趣、流注、浚輸:同義於「順趣、流注、浚輸」。??
⑥ 恒水:恆河。
[對應經典]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六處相應35〉第203經苦法經。 (莊居士緬甸版經號為244經 ywliu)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佛弟子如實知四聖諦,觀察五欲如同火坑,因此不貪愛五欲,而能夠防避五欲,寂靜捨離,趣向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