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16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為尸羅①? 云何正ⓐ威儀?
云何為功德? 云何名為業?
成就何等法, 羅漢婆羅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宿命憶念智②, 見生天惡趣③,
得諸受生盡, 牟尼明決定。
知心善解脫, 解脫一切貪,
具足於三明, 三明婆羅門。」
佛說此經已,異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校勘]
ⓐ 「正」,元本作「三」。
[註解]
① 尸羅:清涼,佛教引申指「淨戒」,因為戒能讓人避免造引起熱惱的惡業。
② 宿命憶念智:指宿命通。
③ 見生天惡趣:指天眼通。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古代婆羅門教傳統的三明是指祖上七代的血統清淨、誦諸經典、容色端正。
這位婆羅門或許也依據傳統,而詢問佛陀關於三明婆羅門(「羅漢婆羅門」)的條件:
- 該什麼清淨?(「尸羅」,婆羅門教認為該七代血統清淨。)
- 該內修什麼功德及業?(「云何為功德?云何名為業?」婆羅門教認為該誦諸闈陀經典。)
- 以及外在該有什麼儀態?(「正威儀」,婆羅門教認為是「容色端正」。)
而佛陀的回答則導向佛教的三明的定義,即以宿命明替代宿世的血統,漏盡明替代內在的誦諸闈陀經典,天眼明替代外在的容色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