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鞞舍、首陀羅家耶?」
決定身壞命終後往生善惡趣的不是出身,而是身口意行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
「大王!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賤工巧業家,貧窮活ⓑ命,形體憔悴ⓒ,而復修行卑賤之業ⓓ,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泥梨ⓔ中。猶如有人從闇入闇,從廁入廁,以血洗血,捨惡受惡;從冥入冥者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從冥入冥。
「云何名為從冥入明?謂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為人作諸鄙業,是名為冥。然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①跨馬,從馬昇象;從冥入明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冥入明。
「云何有人從明入冥?謂有世人生富樂家,若剎利大姓②、婆羅門大姓家、長者大姓家,及餘種種富樂家生,多諸錢財,奴婢、客使,廣集知識,受身端正,聰明黠慧③,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墮泥梨[*]中。譬如有人從高樓下乘於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從明入冥者亦復如是。
「云何有人從明入明?謂有世人生富樂家,乃至形相端嚴,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從樓觀④至樓觀。如是,乃至從床至床;從明入明者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明入明。」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貧窮困苦者, 不信增瞋恨,
慳貪惡邪想, 癡惑不恭敬。
見沙門道士⑤, 持戒多聞者,
毀呰ⓕ而不譽ⓖ, 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 從此至他世,
當墮泥梨[*]中, 從冥入於冥。
若有貧窮人, 信心少瞋恨ⓗ,
常生慚愧心, 惠施離慳垢ⓘ。
見沙門梵志⑥, 持戒多聞者,
謙虛而問訊, 隨宜善供給。
勸人令施與, 歎施及受者,
如是修善人, 從此至他世。
善趣上生天ⓙ, 從冥而入明,
有富樂士夫, 不信多瞋恨。
慳貪嫉ⓚ惡想, 邪惑不恭敬,
見沙門梵志, 毀呰[*]而不譽[*]。
障他人施惠, 亦斷受施者,
如是惡士夫, 從此至他世。
當生苦地獄, 從明入冥中,
若有富士夫, 信心不瞋恨。
常起慚愧心, 惠施離瞋妒ⓛ,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先奉迎問訊, 隨宜給所須,
勸人令供養, 歎施及受者。
如是等士夫, 從此至他世,
生三十三天, 從明而入明。」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旃陀羅」,巴利本作 Caṇḍāla。
ⓑ 「活」,大正藏原為「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活」。
ⓒ 「憔悴」,宋、元、明三本作「顦顇」。
ⓓ 「業」,大正藏原為「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業」。
ⓔ 「泥梨」,宋、元、明三本作「泥犁」。[*]
ⓕ 「呰」,明本作「訾」。[*]
ⓖ 「譽」,聖本作「與」。[*]
ⓗ 「恨」,聖本作「恚」。
ⓘ 「垢」,聖本作「妒」。
ⓙ 「生天」,明本作「天生」。
ⓚ 「嫉」,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嫉」。
ⓛ 「妒」,大正藏原為「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妒」。
[註解]
① 床:坐臥用的臺座,可分為坐床及臥床。
② 大姓:世家大族。
③ 黠慧:聰明有智慧。「黠」讀音同「狹」,聰明的意思。
④ 樓觀:泛指樓殿之類的高大建築物。
⑤ 道士:有道之士,即修行人。中國早年稱呼佛教僧眾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帝獨尊神仙道術士為天師,術士建立道教並迫害佛教,這個稱謂才改為道教所用。
⑥ 沙門梵志:修行人的統稱。梵志是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原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佛陀則表示婆羅門不應以出生來界定,而要以行為來界定,因此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69經。
- 《增壹阿含經》卷十八〈四意斷品26〉第5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拘薩羅相應3〉第21經人經。
-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 Puggalapaññati IV.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