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11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修羅王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三十三天欲共鬥戰。時,天帝釋聞阿修羅王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來欲共戰。聞已,即告宿毘梨天子言:『阿公知不?阿修羅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欲與三十三天共戰。阿公可勅三十三天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彼阿修羅共戰。』爾時,宿毘梨天子受帝釋教,還自天宮,慢緩寬縱,不勤方便

「阿修羅眾已出在道路,帝釋聞已,復告宿毘梨天子:『阿公!阿修羅軍已在道路,阿公可速告令起四種兵與阿修羅戰。』宿毘梨天子受帝釋教已,即復還宮,懈怠寬縱。

「時,阿修羅王軍已垂至,釋提桓因聞阿修羅軍已在近路,復告宿毘梨天子:『阿公知不?阿修羅軍已在近路,阿公!速告諸天起四種兵。』

「時,宿毘梨天子即說偈言:

「『若有不起處,  無為安隱樂,
  得如是處者,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隱。』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若有不起處,  無為安隱樂,
  若得是處者,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若處無方便,  不起安隱樂,
  若得彼處者,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隱
。』

「時,天帝釋復說偈答言:

「『若處無方便,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若處不放逸,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得安隱樂。』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若處不放逸,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復說偈言:

「『懶惰無所起,  不知作已作
  行欲悉皆會,  當與我是處。』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懶惰無所起,  得究竟安樂,
  汝得彼處者,  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無事而得樂,  無作亦無憂,
  若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樂。』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若見若復聞,  眾生無所作,
  汝得是處者,  亦應將我去。
  汝若畏所作,  不念於有為,
  但當速淨除,  涅槃之徑路
。』

「時,宿毘梨天子嚴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阿修羅戰,摧阿修羅眾,諸天得勝,還歸天宮。」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興四種兵,與阿修羅戰,精勤得勝。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以精勤方便,亦常讚歎精勤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勤精進,讚歎精勤。」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阿修羅」,巴利本作 Asura。

「與」,大正藏原為「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與」。

宋本無「共」字。

「宿毘梨」,巴利本作 Suvīra。

宋、元、明、聖四本無「軍」字。

「而」,大正藏原為「亦」,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而」。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不起處:不須起身的地方。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清閑[……]處」,相當的經文作「不奮起、不精進之處」。

若處無方便,不起安隱樂,若得彼處者,無作亦無憂。當與我是處,令我得安隱:如果有地方不須精進、不須起身、安穩快樂;如果有這樣的地方的話,不須要作事也沒有憂慮,應當給我這樣的地方,讓我得到安穩。

不放逸:這邊特指不外求、不做事,和經中一般的用法不同。

不知作已作:連事情作了沒都不知道,指行為很荒廢。

行欲悉皆會:要什麼欲望都能夠享受到。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五欲自恣受快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會有一切欲的達成」。

汝若畏所作,不念於有為,但當速淨除,涅槃之徑路:你若怕事不愛有所作為,那就該往涅槃之路去。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天帝釋得知阿修羅軍要攻打過來了,就請宿毘梨天子備戰,但宿毘梨天子回天宮享樂就把備戰一事置之腦後,天帝釋講了三次,他也忘了三次,甚至說起偈來,感嘆有沒有地方可以不做事就得安樂?

天帝釋答道:「如果有這樣的地方,我一定跟你去!」意指沒有這麼好康的地方。

宿毘梨天子用不同的言詞,講了五次類似意思的偈子,種種頹廢,就是不想做事。最後天帝釋說這種地方也不是完全沒有,涅槃就是,趕快精進求涅槃吧!

宿毘梨天子接不下去,只好去備戰了,而佛陀也以此故事表示應該要精進。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