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畢,還精舍,洗足已,入安陀林②坐禪。
時,有異比丘亦復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畢,還精舍,洗足已,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是比丘入晝[*]正受時,有惡不善覺起,依貪嗜心。
時,有天神,依安陀林住止者,作是念:「此比丘不善不類,於安陀林坐禪而起不善覺,心依惡貪,我當往呵責ⓑ。」作是念已,往語比丘言:「比丘!比丘!作瘡疣③耶?」
比丘答言:「當治令愈。」
天神語比丘:「瘡如鐵鑊④,云何可復?」
比丘答言:「正念、正知ⓒ,足能令ⓓ復。」
天神白言:「善哉,善哉,此是真賢治瘡,如是治瘡,究竟能愈,無有發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還祇樹給孤獨園。入僧中,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還,至安陀林坐禪,入晝[*]正受。有一比丘亦乞食還至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而彼比丘起不善覺,心依惡貪。有天神依安陀林住,語比丘言:『比丘!比丘!作瘡疣耶?』……」如上廣說,乃至「『如是,比丘!善哉,善哉,此治眾賢。』」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士夫作瘡疣, 自生於苦患,
願求世間欲, 心依於惡貪。
以生瘡疣故, 蛆[*]蠅競來集,
愛欲ⓔ為瘡疣, 蛆[*]蠅諸惡覺。
及諸ⓕ貪嗜心, 皆悉從意生,
鑽鑿士夫心, 以求華名利。
欲火轉熾然, 妄想不善覺,
身心日夜羸, 遠離寂靜道。
若ⓖ內心寂靜, 決定智明了,
無有斯瘡疣, 見佛安隱路。
正士所遊跡, 賢聖善宣說,
明智所知ⓗ道, 不復受諸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晝」,元、明、聖三本作「盡」。*
ⓑ 「責」,聖本作「嘖」。
ⓒ 「知」,大正藏原為「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 「令」,大正藏原為「分」,今依據前後文改作「令」。
ⓔ 「欲」,大正藏原為「求」,今依據聖本、高麗藏二本改作「欲」。
ⓕ 「諸」,聖本作「餘」。
ⓖ 「若」,宋、元、明、聖四本作「著」。
ⓗ 「知」,聖本作「智」。*
[註解]
① 舍衛國:舍衛城是古代中印度拘薩羅國的首都,該國的南方有另外一個國家也叫作拘薩羅國,為方便區分,後來就將舍衛的首都名作為國號,稱作舍衛國。在當今印度北部近尼泊爾處。(此詞條僅在長阿含有註解,雜阿含未有過註解)
② 安陀林:是音譯,義譯為寒林,因為林木多而較涼,也是棄屍的樹林,而讓一般人恐懼而發涼。是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場所之一,位於王舍城北方。
③ 瘡疣:瘡為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疣為皮膚上突起的小肉瘤。兩者皆是難纏的疾病。
④ 瘡如鐵鑊:鑊與鼎均為古代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有足的稱為鼎,無足的稱為鑊,相當沉重,難以撼動。此處用以比喻瘡的頑固性。「鑊」音同「禍」。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比丘打坐時起了欲念,此時在附近的天人藉由和比丘的問答,引導比丘自己找出解決方法,也就是以正念、正智(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來回復到修行上。
也可參考《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4〉第102經念經(即南傳《中部尼柯耶》師子吼品第19經二種尋經):「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復作一分。」(CBETA, T01, no. 26, p. 589, a15-16) 所說的辨識欲念、恚念、害念的念頭而捨之,留下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這樣才能漸次得到初禪至四禪,並因定發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