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雜阿含經》中,十二因緣主要用來解釋當下身心的因緣;在其他的經論中,也有以十二因緣來解釋三世的輪迴。
用十二因緣解釋當下身心的因緣,詳見《雜阿含經》卷二、三相關各經。以經中所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為例,在根緣境生識而觸的當下,就已經完成了一次的十二因緣,但由於我們誤認其中有我、我所,起了貪愛,造下了業,而讓這些心識不斷地相互攀緣、增長擴大。
每一次的十二因緣雖然當下就已經完成,但這不表示未來就不會有作用。這就好像在推骨牌,從微觀的角度,每一個骨牌撞擊下一個骨牌都是在一剎那間發生;從巨觀的角度來看,就會看到骨牌的推動與相疊持續不斷地發生,延續成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用十二因緣解釋三世的輪迴,則有如下的說法:
第幾支 | 分類 | 名稱 | 意義 |
---|---|---|---|
1 | 過去因 | 無明 | (過去世的)沒有智慧 |
2 | 過去因 | 行 | (過去世的)身行、口行、意行所造的業 |
3 | 現在果 | 識 | 投胎而有新的一生的識 |
4 | 現在果 | 名色 | 有胎形,初步的身心,但尚未長出六入處 |
5 | 現在果 | 六入處 | 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長成 |
6 | 現在果 | 觸 | 出胎與外境接觸;六觸 |
7 | 現在果 | 受 | (接觸後產生)感受 |
8 | 現在因 | 愛 | (對於感受產生)貪愛 |
9 | 現在因 | 取 | (由於貪愛,因此)執取 |
10 | 現在因 | 有 | (因為執取,所以有)積集的善惡業,能感招未來的果報 |
11 | 未來果 | 生 | (未來世的)出生 |
12 | 未來果 | 老病死憂悲惱苦 | (未來世的)衰滅及苦果 |
一念之起,當下輪迴,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斥了十二因緣,這些因緣累積起來,也造就了人的一生,乃至三世的輪迴。
數學或物理造詣較深的同學,也可用「碎形」或「複雜系統」的「自相似性」來理解這樣的現象:鸚鵡螺切中間一小塊來看,其數學構成符合黃金比例,累積起來的大塊也符合黃金比例,整個螺形也是黃金比例,這就是「自相似性」。在數學上,具有自相似性的碎形的生成是基於一個不斷疊代的方程式,即一種基於遞迴的反饋系統。類似地,人們當下的身心運作符合十二因緣的模式,而當下的因緣長久累積之後,造就了宏觀的輪迴生死,也具有自相似性而符合十二因緣的模式。
阿羅漢破除無明、有智慧,則在根緣境生識而觸的當下,生起明觸,觸生受、想但不造業,也不見我、我所,而能不受後有,解脫當下的因緣及三世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