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出家前,見到了生、老、病、死的現象,為了探尋真理而出家修行,最後了悟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根源而證道。
什麼是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根源呢?簡言之,因為沒有智慧(「無明」),因為有貪愛、執著。
若作更細部的解析,可分解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十二因緣的各支,簡單解釋如下:
第幾支 | 名稱 | 意義 | 舉例 |
---|---|---|---|
1 | 無明 | 沒有智慧 | 不如實知四聖諦 |
2 | 行 | 造作、造業 | 身行(身體的造作)、口行(言語的造作)、意行(意念的造作) |
3 | 識 | 識知、覺知 |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4 | 名色 | 「名」是「受、想、行、識」,加上「色」,也就是五陰 | |
5 | 六入處 | (觀察五陰的感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可對外境反應的感官 | |
6 | 觸 | (感官、外境、識三者的)接觸 |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
7 | 受 | (接觸後產生)感受 |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8 | 愛 | (對於感受產生)貪愛 | 欲愛(欲界眾生感官之欲的渴愛)、色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無色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 |
9 | 取 | (由於貪愛,因此)執取 | 欲取(執著欲貪)、見取(執著邪見)、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我語取(執著認為「有我」) |
10 | 有 | (因為執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積集的善惡業 | 欲有(欲界的存在)、色有(色界的存在)、無色有(無色界的存在) |
11 | 生 | (生命存在而)出生 | 眾生的出生、身心的產生 |
12 | 老病死憂悲惱苦 | (出生後,自然會有)衰滅及苦果 |
「緣」表示前者是後者的條件。前者不一定直接產生後者,也可能只是後者成立的間接條件;但能確定的是,若沒有前者,後者就不會生起。
從生老病死等開始一路追本溯源,最後回追到無明的過程,稱為「逆觀十二因緣」;至於從無明開始一支支往後分析到生老病死等,則稱為「順觀十二因緣」。佛陀是先逆觀找出十二因緣,然後再順觀列出十二因緣,這個過程稱為「逆順觀察」十二因緣。佛弟子在觀察十二因緣時,也可以追隨這個過程,先逆觀十二因緣、之後順觀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義理很深,不是讀過以上這張表格就能懂的,同學若目前還無法完整瞭解因緣沒關係,可先瞭解「由於感官接觸到外境時起貪愛執著,這樣的因緣才會纏縛眾生」,以及「一切事物是相依而生、而滅,是無常的,因此沒有不變的自我」即可。
如果對於十二因緣的詳細義理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參閱《雜阿含經》卷十二等「因緣相應」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