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根接收到影像(「色」),而會有視覺(「眼識」)。眼根、影像、視覺,三者接「觸」,而能感「受」光線……。

這個過程,在接下來的經文中描述為「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接著是十二因緣的「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這些即是十二因緣的(6)~(12)支,如下所列:

(6) 觸:(感官、識、外境的)接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7) 受:(接觸後產生)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8) 愛:(對於感受產生)貪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9) 取:(由於貪愛,因此)執取。有四種: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
(10) 有:(因為執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積集的善惡業;有三種:欲有、色有、無色有。
(11) 生:(生命存在而)出生。例如眾生的出生、身心的產生等。
(12) 老病死憂悲惱苦:(出生後,自然會有)衰滅及苦果。

在這個過程當中,若六入處不與六境接「觸」,或是不貪「愛」、不執「取」,斷了十二因緣的鎖鏈,就不會導致憂悲惱苦。如果每個當下都能夠洞察(「無間等」)地斷除十二因緣鎖鏈,那麼即可不受後「有」,解脫了。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