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入處」是:
- 眼:視覺器官。
- 耳:聽覺器官。
- 鼻:嗅覺器官。
- 舌:味覺器官。
- 身:觸覺器官。
- 意:心作為感官。(可能在身體上的投射為大腦的運作。)
這六個感官猶如外境進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稱為六入處,又稱為「六內入處」、「六根」。
六入處當中的眼、耳、鼻、舌、身在人體有對應器官,這些器官也是由物質所構成的。佛經用語中,物質(例如身體)及物理世界的現象稱為「色陰」,古印度人認為色陰是由「四大」以及四大所造成的物質及物理現象所構成的。四大是:
- 地大:堅固性。
- 水大:濕潤性。
- 火大:溫熱性。
- 風大:移動性。
例如視覺器官有眼球等固體,是眼的「地」大;有眼內的津液、血液,是眼的「水」大;有體溫,是眼的「火」大;而眼球的轉動則是「風」大的作用。
六入處所接收的,是「六境」:
- 色:影像。
- 聲:聲音。
- 香:香臭。
- 味:味道。
- 觸:碰觸。
- 法:訊息。
六境又稱為「六外入處」。由於六境能沾染身心,也稱作「六塵」。
六入處能接收六境:
- 眼根接收影像(色)而有視覺(眼識)。
- 耳根接收聲音(聲)而有聽覺(耳識)。
- 鼻根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覺(鼻識)。
- 舌根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覺(舌識)。
- 身根接收碰觸(觸)而有觸覺(身識)。
- 意根接收各種訊息(法)而有意識。
「眼」根接收到影像(「色」),而會有視覺(「眼識」)。眼根、影像、視覺,三者接「觸」,而能感「受」影像,映「想」起這是影像,而有意「思」、意志活動。這個過程經文敘述為:「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感官所感知的,都是因緣而生,也就都會因緣而滅(「無常」),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主體(「非我」)。我們對自我的認定以及對世界的認知,都是透過感官,而所有感官感知的都是因緣生滅而無常的,自我以及世界也是因緣生滅而無常,沒有什麼可以永遠執著不放的。
《雜阿含經》「六入處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第八、九、四十三、十一、十三卷,當中佛陀對我們開示六入處的性質、作用、為何會染著、如何防護、以及如何藉六入處修行解脫。由於本卷的內容較複雜,如果讀起來太過吃力,可以先複習或研習卷八,即能循序漸進地理解本卷的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