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經的用語中,人的身心及世間的一切可區分為:
- 色:物質(例如身體)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一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
-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 識:識知;覺知。
以上色、受、想、行、識五項,合稱「五陰」或「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
五陰有以下特性:
-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
- 苦:受到逼迫。
- 空: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
- 非我:不是「我」。
既然五陰都有無常、苦、空、非我的本質,執著於五陰而引起煩惱,實在不智。於是佛陀教導我們如何認清真相,斷除煩惱執著,解脫生死輪迴,獲得真正的自由。
第一次讀《雜阿含經》的同學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五陰的區分及彼此間的關係,那麼只要先知道:
- 色陰即身體以及物理世界的一切。
- 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即所有心理的運作。
- 人的身心運作,完全在五陰的範圍之中。
以這樣的概念,大致瞭解經中所解析身心運作的本質,先抓住大方向即可。以後再回過頭來細讀經文,自然就能漸漸領會經文的完整意義。
《雜阿含經》「陰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卷一、十、三、二、五,當中佛陀教導我們五陰的運作、五陰的本質、執著五陰造成的後果、不執著五陰而能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