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無記是十四個佛陀不予回答的問題:

  1. 世間常:宇宙的主體是永恆不變的嗎?
  2. 世間無常:宇宙的主體是無常的,會消失而一了百了(斷滅論)嗎?
  3. 世間亦常亦無常:宇宙的主體是常也是無常嗎?
  4. 世間非常非無常:宇宙的主體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嗎?
  5. 世間有邊:宇宙有邊界嗎?
  6. 世間無邊:宇宙沒有邊界嗎?
  7. 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宇宙既是有邊界、又是沒有邊界嗎?
  8.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宇宙既不是有邊界、也不是沒有邊界嗎?
  9. 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常存嗎?
  10. 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不存在嗎?
  11. 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嗎?
  12. 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如來死後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嗎?
  13. 命即是身:生命(靈魂)即是肉體,兩者不可以分離嗎?
  14. 命異身異:生命(靈魂)是一回事,肉體是另一回事,兩者可以分離嗎?

外道的問題本身就有錯,不是從因緣觀如實地看世間,所以佛陀才不加以討論或回答這些問題。

十四無記的「世間無常」和佛教所說「世間無常」雖然中文字面相同,實際的意義卻不一樣。十四無記所說的「世間無常」是將宇宙(世間)視為一個主體、大我,認為這個主體是無常,會消失而一了百了,屬於斷滅論。佛教所說的「世間無常」則是基於因緣的分析,描述世間的遷流變化,而非有一個主體、大我。

十四無記中「如來死後無」和佛教所說的「涅槃」也不相同。十四無記所說的「如來死後無」是將如來視為一個主體、靈魂,認為這個靈魂會消失而一了百了,屬於斷滅論。

如果如來仍自認是一個輪迴的主體,那就是「我見」;如果認為如來死後就沒了,那就是「斷見」,而佛陀則發現且證知世間是「緣起緣滅」的:不管身心,都是無常的,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輪迴主體叫做如來。而在究竟的角度來看,如來已經徹底解脫於五陰了,只有因緣的生滅,而沒有「我」的主體,那又怎麼能說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沒有呢?問題就錯了,因此不予回答。

十四無記中「命異身異」和佛教所說的「輪迴轉世」意義也不同。十四無記的「命異身異」認為有個永生不變的靈魂,佛教則認為身心都是持續因緣變化的,所謂的意生身或中陰身也是因緣生滅。

要如何正確地看待「十四無記」的問題?可參見卷十第262經:「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CBETA, T02, no. 99, p. 67, a2-4) 佛陀離於有、無的二邊,離於斷、常的二邊,以因緣法講說世間完整的面貌。

關於佛陀應對「十四無記」的說法,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五第106經、卷三十二第905經、卷三十四第962經,《中阿含經》卷六十第220經,《長阿含經》卷十二第18經歡喜經。


(以下為 Boris 補充給站務們參考)

此部分個人看法僅提供站務參考,並非建議納入好讀內容,如有錯誤也請幫忙指出。在這幾世紀 中,科學研究所衍伸出的新科技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展,這當中最能偋除各國成見,進行合作的科 研項目當屬高能與天文物理領域,其中大家所熟悉的大霹靂學說與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試圖解釋我 們身處的宇宙從何而來、將往何處以及宇宙誕生之後運行所遵循的法則,這裡探討的問題多屬十四 無記問題,如要以佛陀對於提問十四無記問題的態度與回答來看待與這些問題相關的科學研究,應 該是會被誤以為佛陀是反科學的。事實上佛陀是生於還沒有科學的年代,因此沒有以科學研究十四 無記問題的條件,在各自的論說都沒有科學理論為依據的情況下,討論或辯論都容易淪為各說各話 而毫無意義。

雖然佛法不是科學,但佛法算是各宗教中與科學相較接近的。以科學的現狀來看十四無記問題可以 有一個簡單的解釋:那是人類無法理解與描述的問題。大霹靂學說主張奇異點的大膨脹造就了目前 的宇宙,宇宙出現之後的所有現象都是有能力以科學去解釋與驗證的,然而回到大膨脹之前的奇異 點,由於是在沒有時間、沒有(無限小)空間、極高溫度、壓力、能量等的混沌狀態,科學家也承認 那是無法以科學(人類語言與宇宙共通的語言 - 數學)來描述的,簡單講那是無法理解與描述的,這 蠻接近無記的巴利文原意:無法斷言。既然是無法斷言,要用各種方式來解說或譬喻都容易造成各 種不同的誤解,在佛陀的年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佛陀的不予討論與回答,或如九六八經給孤獨長 者回答外道十四無記問題的方式。至於有一說,認為這種看法是隱喻涅槃後還有一種人類無法理解 與描述的”有的狀態”(如大霹靂論的奇異點),個人以為這種疑慮是因為”擔憂有隱喻式的常見思 想”而來的,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擔憂有隱喻式的斷見思想的人來看前述的解釋,也會認為:「這 種看法是隱喻涅槃後還有一種人類無法理解與描述的”無的狀態”」,實際上這兩種疑慮都是來自於 沒有停止在”無法理解與描述的問題”的這個點上,而想再進一步往常見或斷見方面做闡述而來的, 同樣地,如果不停在十四無記的”無法斷言”的這個點上,而想往任何方面再進一步的闡述,也會導 致類似的問題。


《雜阿含經》「婆蹉種出家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940~956經,記錄佛陀及弟子和種姓為婆蹉的外道出家人的互動和說法。婆蹉原先一直執著在十四無記的問題上,後來佛陀引導他離於十四無記的戲論,依於佛法觀察世間,並親自體證佛法,他發現佛法的利益後也從佛出家,後來證得阿羅漢。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