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聞名。他的天眼通為什麼這麼厲害?因為他勤修四念處。

如同在前一卷的導讀「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所探討過的,修行四念處,是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

  1. 身念處(又作「身身觀念處」):正念安住在身體上,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
  2. 受念處(又作「受受觀念處」):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覺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
  3. 心念處(又作「心心觀念處」):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覺知當下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狀態。
  4. 法念處(又作「法法觀念處」):正念安住在諸法上,覺知五蓋、七覺支等法,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證知四聖諦。

其中「身身」、「受受」、「心心」、「法法」的重複,是用來表示清楚地瞭解每一個當下的實際狀態。

佛陀曾說過一切法都可含攝在四念處中,因此四念處自然包含了各種的實作修法,例如:

一、身念處:身念處有很多種方法,每個人最適合的方法不同,但都著重在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以收攝心念,進一步則可以正念觀察身體的本質。

  • 念身:隨時覺知行、住、坐、臥時身體的姿勢或動作,以收攝心念。例如走路時,覺知正在走路;站著時,覺知正在站著;改變姿勢時,覺知正在改變姿勢;這樣能不被各種思緒牽著走,將心定錨在身體內,並進一步「正知」,而善攝根門。
  • 不淨觀:觀察身體是由皮膚、不同的血肉器官、乃至骨頭組成的,而得知美麗的外表只是幻象,其實是不淨的。
  • 四界分別觀:分別觀察身體的構成成分如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和構成外在物質的成分並沒有不同,其實身體中無我。
  • 死屍觀:觀察屍體的腐化過程,而能體會無常,並放下執著。
  • 觀呼吸:將心念專注在呼吸上而不散亂,例如覺知目前是吸氣或呼氣,每一次吸氣與呼氣都了了分明。然後覺知目前的吸氣和呼氣是長的還是短的,每一次吸氣與呼氣都了了分明。駕輕就熟後,更敏銳地覺知呼吸與全身,最後可覺知全身平靜輕鬆。


二、受念處

  • 覺知當下的受是苦、樂、還是不苦不樂,單純地覺知是哪種受,發現受一直在生滅變化,沒有一個「我」在裡面。


三、心念處

  • 覺知當下的心念是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乃至散亂等狀態,客觀地分析心念的變化、發現是無常的。


四、法念處

  • 覺知諸法,例如障礙修行的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助於覺悟的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證知四聖諦。


以上所述的各方法、各步驟,皆一語帶過,然而在實際修習時,通常反覆再三練習一個步驟以至純熟,初學時甚至需要以「天」計的較長久的時間,才進展到下一個步驟,不只是文義上的理解,而要清楚、現前地覺知。

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是從較粗顯的層次漸進地導向較細緻的層次。修習身念處,覺知身體的姿勢、動作、器官、四大等狀態或本質純熟之後,可進一步覺知身體帶來的苦、樂、不苦不樂等受,也就是受念處;在修習受念處純熟之後,則可以更細緻地覺知因為這些感受而帶來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心念,也就是心念處;修習心念處純熟時,則可及早發現妨礙修行的心念、培養資助修行的覺支,覺知諸法而體悟真理,也就是法念處。

卷二十四有更多關於四念處的說明,「阿那律相應」當中提到了一些重點,算是一個序幕。

《雜阿含經》「阿那律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535~536經及卷二十第537~545經,記錄了阿那律尊者的說法,也記載到阿那律尊者常向大家說修習四念處的好處。

回到《雜阿含經》